一表汇总新血栓四项的临床应用,这下彻底记住了!
血栓是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— 心肌梗死、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根源,通过检测血栓早期分子标志物,可以评估机体血管内皮损伤、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,指导临床早期干预,改善患者的预后。
新型早期血栓分子标志物血栓四项,包括哪些?
01凝血酶-抗凝血酶复合物(TAT)
凝血酶的生成是凝血途径的核心,它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。由于它在体内的半衰期极短,只有几秒钟,因此测定困难。
TAT 则是凝血酶生成后与抗凝血酶 1:1 结合形成的复合物,在血浆的半衰期约 3~15 分钟,可间接反映凝血酶的生成量,提示机体血栓形成风险。
图片
图源:作者制作02纤溶酶-α2 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(PIC)
纤溶酶是纤溶系统的关键因子,其主要作用是溶解纤维蛋白(原),使血栓溶解,纤溶酶的大量生成会导致纤溶亢进,造成无法控制的出血。与凝血酶类似,纤溶酶的半衰期也仅有几秒,难以测定。
PIC 是纤溶酶生成后与 α2 抗纤溶酶 1:1 结合生成的复合物,半衰期约 6 h,测定 PIC 的量可反映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。一般认为,TAT/PIC 的比值约为 5:1 时,凝血和纤溶处于较为平衡状态,> 5:1 时,提示凝血系统占优,机体易形成血栓,反之则容易出血。
图片
图源:作者制作
0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-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(t-PAIC)
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,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(t-PA)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-1(PAI-1)同时释放到血液中,1:1 结合形成 t-PAIC,将循环中的 t-PA 灭活。值得注意的是,t-PAIC 代表 t-PA 的活性还是 PAI-1 的活性尚无定论,有学者认为,其代表 PAI-1 的可能性大。
因此,t-PAIC 一方面可反映血管内皮的损伤,另一方面也可反映纤溶系统的活性,多数反映的是纤溶的抑制,是 VTE 的最佳诊断指标之一。
图片
图源:作者制作
04血栓调节蛋白(TM)
TM 是跨膜糖蛋白,通过捕获凝血酶,激活蛋白 C 系统发挥抗凝、抗炎的作用。当血管内皮受损时会释放入血,形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(sTM)并失去主要的生理功能。
血中 sTM 的升高,提示患者血管内皮受损,而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促使凝血的启动。TM 通过肾脏代谢,肾功能损伤时 TM 也可升高。
图片
图源:作者制作
血栓四项,临床如何应用?
目前我科只开展了血栓三项,简单分享 3 个应用案例。
01 TAT 和 PIC 协助 DIC 早期诊断及分型
DIC 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病理过程,凝血系统的激活是 DIC 的基本特性,纤溶系统激活的变化是影响 DIC 临床状态的主要因素。通过 TAT、PIC 结合临床可精准判断 DIC 的时期,提示临床及早进行干预并调整治疗方案。
案例 1:患者,男,62 岁,发热 5 天。初步诊断肝脓肿。
图片
02 评估血栓发生的风险,指导抗凝治疗
案例 2:女,65 岁,摔倒致右髌骨骨折 12 小时。初步诊断髌骨骨折。
图片
03 评估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发生再栓的风险
案例 3. 女,21 岁,气促不能平卧 1 周。初步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。
图片
一张表总结血栓四项具体临床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